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需补偿或赔偿的法定情形有哪些?

劳动合同的解除或终止是劳动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,但并非所有情况都可以随意处理。根据中国《劳动合同法》的规定,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,可能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。了解这些法定情形,不仅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,也能帮助用人单位规避法律风险。以下将详细介绍哪些情况下需要补偿或赔偿。

一、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

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46条,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形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,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:

1.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

如果用人单位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,需支付经济补偿金。

2.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(合法理由)

当用人单位存在以下违法行为时,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补偿:

  •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
  • 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
  • 规章制度违法损害劳动者权益
  • 强迫劳动或违章指挥危及人身安全

3.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(非过失性解除)

包括:

  •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不能工作
  •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岗仍不能胜任
  •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

4. 经济性裁员

企业因经营困难需要裁减人员时,应当支付经济补偿。

5. 劳动合同期满终止

除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条件续订而劳动者不同意外,合同期满终止需支付补偿。

二、用人单位需支付赔偿金的情形

当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,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87条,需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赔偿金。常见情形包括:

1.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

如不符合法定解除条件或违反法定程序解除合同。

2. 违法终止劳动合同

包括在医疗期、孕期、产期、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终止合同。

3. 未提前30日书面通知解除

用人单位未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,除支付补偿金外还需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。

三、无需支付补偿的特殊情形

以下情形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:

  • 劳动者主动提出辞职(非因用人单位过错)
  • 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被解除
  • 劳动者被追究刑事责任
  • 劳动者以欺诈等手段订立合同

四、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

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:

  • 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
  • 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计算
  • 不满6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

月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,按3倍计算且最高不超过12年。

结语

了解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的补偿与赔偿规定,对劳资双方都至关重要。劳动者应当知晓自己的合法权益,用人单位则应依法操作,避免因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。